中共乐山市委
关于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决定
(2024年6月25日中国共产党乐山市第八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决策部署,全面提升区域中心城市能级,中共乐山市委八届九次全体会议就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重要着力点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了研究,作出如下决定。
一、把握阶段性目标
到2027年,全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经济总量跨上3400亿元台阶,现代化产业体系达到新水平,发展新质生产力取得新进展,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实现新提升,发展环境开创新局面,高质量发展明显进位,区域中心城市能级明显提升。到2035年,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建成现代化经济强市,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明确主攻方向
坚持把构建富有乐山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一)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晶硅光伏科技赋能行动,加快大尺寸超薄硅片、薄膜电池、电子级多晶硅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建晶硅光伏省级技术创新中心,建强长三角太阳能光伏技术创新中心“四川分中心”和乐山西部硅材料光伏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院,参与组建四川省晶硅光伏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晶硅光伏创新发展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绿色硅谷。实施核技术应用科技赋能行动,推动医用同位素生产及应用、密封放射源、核能高端装备等核心技术攻关,高标准建设核技术应用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动中国堆谷加速集聚成势。实施设备更新科技赋能行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新型建材产业优化结构、绿色化工产业升级改造、食品饮料产业提质倍增,建成西部新型建材基地、绿色化工基地和全省重要的食品饮料基地。实施先进材料科技赋能行动,发展钒钛、碳纤维、高温合金等材料,加快布局稀土新材料、新型储能和氢能综合利用等未来产业。实施人工智能科技赋能行动,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一体推进云、端、网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国省数字化转型标杆,建设省级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二)推动农业产业全链条升级。以科技创新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深入实施“嘉州良田”建设行动,推动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到田,加强农机装备科技攻关,推进“五良”融合。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7”行动方案,持续壮大峨眉山茶、晚熟柑橘、道地中药材、林竹四大产业,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培育一批国家级、省级农产品专业市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做大做强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观光农业、农事研学等新业态。推广“强村公司”模式,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推动农村电商集聚网状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三)促进以旅游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繁荣发展。以智能化、数字化推进精品旅游全域发展,做强大峨眉旅游圈,做靓小凉山旅游圈,大力发展入境游、淡季游,推动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争创世界级旅游景区,培育一批高水平旅游名县,加快建设享誉全球的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推动农文旅、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发展,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和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深入推进大峨眉交旅融合,建好大峨眉中医药文旅康养深度融合走廊,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提振行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赛事演艺经济,推动争创世界美食之都,促进直播经济、在线文旅等数字消费业态发展,做强“乐山造”消费品牌,加快建设全省区域消费中心城市。
三、聚焦关键环节
坚持以创新为主导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扣“一中心两基地三区块”创新布局,聚焦企业、平台、人才、园区、产品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共建成德绵眉乐高新技术产业带,打造成渝地区重要创新高地。
(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建立科技型企业培育库,培育壮大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支持企业采取自主建设、产学研合作、联合共建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券,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国家级、省级、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形成科技创新体集群。
(五)建设高端创新平台。推进校院企地协同创新和产学研融通创新,培育建设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型研发机构、高价值专利育成中心。深化天府科技云服务,高质量建设一批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健全完善重点实验室梯次培育体系,出台市级重点实验室支持政策,争取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分支机构在乐布局,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联合创建重点实验室。
(六)厚植科技创新人才资源优势。修订“嘉才计划”,出台“人才政策‘嘉’十条”,落实“晶硅光伏硬十条”,制定中国堆谷人才队伍建设专项举措。实施全域精准引才,绘制现代产业人才图谱,推进高端人才“敲门行动”,与成都高新区、重庆武隆区开展人才协同发展合作,建立健全“柔性引才”工作机制,推进技术攻关类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和重点领域人才专项。实施产教融合三年行动计划,建强市域产教联合体,办好乐山绿色硅谷产业学院、核工程与核技术产业学院、乐山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等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七)提升产业园区承载能级。高标准建设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生产性、生活性服务配套,有序推进退岸(城)入园。推进工业用地“标准地”改革,提高亩均产出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整合优化,推动乐山高新区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推进五通桥经开区、沙湾经开区创建国家级经开区,加快建设犍为—马边飞地化工园区,建好夹江核技术应用产业园、核能装备产业园。推动农业科技园区提质增效,实施“百园千亿工程”和“211”园区培育计划,争创省级农高区。加快推进“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成都集结中心乐山基地和西部冷链物流园区建设,建好“乐山味道”食品产业园区。
(八)构建创新型产品体系。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模式,发展科技保险,分散化解创新风险。鼓励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乐山联合设立成果转化基地,支持校院企合作重点项目在乐布局。提升中试服务水平,支持领军企业、科技型企业发展中试产业。以前沿技术突破引领未来产业发展,打造一批具有技术先进性、自主创新性、安全可靠性的标志性新产品。推动落实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四、强化统筹协调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九)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按照“一核两翼三区”战略布局,引导不同区域联动发展、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培育一批工业强县和制造业先进县,争创全省县域商业建设行动激励县,力争实现全国百强县、百强区零的突破。稳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行动,加快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探索中心城区危旧房改造以旧换新等经验,推进城中村改造,提升县城功能品质。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持续开展环境卫生“五清”行动,深化建制乡镇场镇建设管理服务巩固提升行动,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乡村,打造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先行村。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深入实施欠发达县域托底性帮扶“1+6”实施方案和24项支持政策措施,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十)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坚持就业优先,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强化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群体权益保障。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深入实施普通高中提质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小凉山—乌蒙山片区教育振兴。推进健康乐山建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推进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建设,打造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和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推动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完善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嘉里养老”品牌体系,健全和落实生育支持政策。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体育强市建设。探索促进共同富裕新机制,完善民生政策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分层分类救助。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践行十爱·德耀嘉州”活动。促进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塑造“大爱乐山”慈善关爱品牌。
(十一)全面加强美丽乐山建设。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抓好中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整改,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争创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地方争创美丽四川建设先行试点县(市)。稳步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推进产业、能源和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全面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建成乐山高新区近零碳排放园区。
五、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把良好发展环境作为重要基础,以更深层次改革、更优营商环境、更高水平安全支撑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十二)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强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协同合作,创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园区。抓好经济、教育、科技、人才、金融等领域牵引性改革,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完善内联外畅的交通网络,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化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全省重要的区域交通物流枢纽。持续扩大旅博会、国际绿茶大会等展会平台影响力,深化绍乐东西部产业协作,强化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贸易往来,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的交流合作。
(十三)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不断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要素环境、创新环境、作风环境,打造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开展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深入实施民营经济发展倍增计划,加大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严格执行《四川省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试行)》,完善政企常态化对接沟通机制,支持企业家敢闯敢干敢投。
(十四)构建更高水平安全格局。强化能源安全保障,建成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等电力供应保障项目,高效利用钒钛、稀土、磷等矿产资源,加快现代水网重点工程建设。加强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控,分层分类系统推进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严格落实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网络安全工作责任制,牢牢守住意识形态工作阵地。统筹开展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建设,优化法律服务供给。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强化禁毒防艾综合防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公安大数据实战服务中心建设,争创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示范城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快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完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嘉里人关爱”——党建引领“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行动,建设专业化社区工作者队伍。加强安全生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抓实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治理。加快山洪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和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实施,提高防震减灾救灾、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防汛抗旱能力。
六、提升能力水平
坚定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切实提升党员干部抓好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十五)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自觉担负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治责任,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加强正确政绩观教育,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先立后破、分类指导,防止贪大求洋、一哄而上,防止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把各级党委(党组)贯彻落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推动高质量发展情况,作为巡察重要内容,加强各类监督贯通协同,确保科学论证、科学决策。
(十六)凝聚强大工作合力。坚持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围绕高质量发展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在干部选拔任用中突出考察推动高质量发展工作实绩。优化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把评价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最大程度激发广大干部“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创”的勇气。大力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细化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乐山新篇章。
(来源:乐山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