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杨河乡阿依蒙格现场 一 )
“阿依蒙格”,是众多彝族节日中,唯一一个以儿童为主题的节日活动,在彝族民间习俗里,“阿依蒙格”的主要目的是祛病防疫,但客观上也是一个 培养儿童优秀品质的节庆活动。
每年“阿依蒙格”的日子,由村子里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年初找毕摩(巫师)测算后,选择二、三月(公历)间彝历属鼠的“实诺”日举行。日子选定后,村子里有孩子的人家,均要提前用玉米、燕麦(或其他粮食)酿好甜酒(醪糟)。大家凑钱买一头猪或羊(毛色以黑色最佳)作为祭祀品备用。
到儿童节这一天,孩子们一大早就起来。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准备好的炒好的麻籽或燕麦(也可用玉米)作为干粮。大人们则找来竹竿或细木竿,削尖一 头,插上干玉米穗当作枪尖,绑上撕成条状的玉米包皮作为枪缨,有的还可以裹上彩纸或画成彩色,做成彩枪;女孩子们则准备好大刀或长剑。所有儿童均带上炒好的干粮,带上大刀、长矛和弓箭,年幼的由其父母带着,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选定的地点(地点每年都可改变),组成一支“讨鬼大军”。用树枝和蒿枝搭建一个长约3米、宽约2米的简易茅草屋作为 “鬼屋”。
儿童们到齐后,由一个选定的长者(30岁以上命相旺的人)带队,组成一支 “讨鬼大军”,分发干粮后朝“魔鬼屋”进发。行军途中,孩子们你追我赶,欢呼雀跃,扶助幼小,绝不让一人掉队落下,而且所有的儿童都高举着武 器,高呼着口号。行军途中,长者砍来蒿枝,做成“斯罗莫”(上边刻上符,有的刻七符,意为力量大;有的刻上九符,意为稳固牢靠),当作宣战书,射向鬼宅。然后挥师全线进攻至鬼屋时,得知孩子们宣战的中间调解人出来劝阻孩子们。但孩子们群情激奋,根本不听调解人的话。调解人劝阻无效后,守屋人将“鬼屋”抛下,逃之夭夭。

(图为:杨河乡阿依蒙格现场 二 )
孩子们撵走“魔鬼”后,一起围着“鬼屋”朝左转三圈,向右转三圈。然后枪刺鬼屋、刀砍鬼宅、箭射魔宫(弓箭男女孩均可背)。年幼的也由父母抱着参与行动,共同捣毁鬼巢,用火烧掉“鬼屋”,让“魔鬼”无家可归,再也没有能力在人间作祟。又将“鬼屋”付之一炬的孩子们,余怒未息,由长者主持盟诅,正告“魔鬼”:从此不得再到阳间抓人,不得散布疾病 。念完盟诅后,将烂鞋、寡蛋和烂锅刷拴在一起(寡蛋无小鸡孵出,意为断后,烂鞋和烂锅刷皆不能再用,即将灭亡),掷向甘洛鬼山-“德布罗莫”方向,禁止“魔鬼”再临凡尘,诅咒“魔鬼”断子绝孙。
之后,孩子们带着胜利的欢笑凯旋而归,集中在一个宽大的平坝里,围坐成一堆,大人们将买好的猪或羊绕着孩子们,按顺时针方向转九圈,同时口诵咒鬼之词。咒诵完毕后就杀猪宰羊,摆上庆功醪糟或杂酒(孩子们不 喝白酒)。在煮肉的间隙,有时还可以组织一些摔跤比赛等游戏活动。等肉烧熟后,所有儿童第三次聚在一起,分吃猪(羊)肉,共饮庆功酒,欢庆胜利,预祝此年无病无灾,身体健康,遇事顺利。
因故没能参加的家庭,也要其家属作代表参加,并把炒鸡蛋、加了狗血的醪糟和现场祭祀的猪(羊)肉(彝语:尔奢)带回家,务必让未能到场的家人和亲戚朋友们都能尝到,使其在这一年内吉祥安康。关于“尔奢”彝族民间还流传这么一个说法,据说:“远古时候,妖孽作祟,吃人“魔王”派手下到人间抓人都要事先询问清楚被抓人员是否吃过“尔奢”,要是吃过了就不会被捉呢?”
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要将大刀、长矛和弓箭带回家里,插在半路(村子入口)上,或者插在房前屋后,以防“魔鬼”再次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