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序言:从青春勃发到两鬓斑白,作者将三十多年的人生扎根在四川省川南林业局616林场。黑竹沟镇,在时光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艰苦的原木生产岁月,到如今的乡村振兴盛景,这里的故事,值得一听——
1991年的夏天,我毕业分配到了四川省川南林业局616林场工作,616林场场部位于峨边彝族自治县西河(现黑竹沟镇)的小乡镇,这里是个纯彝族聚居地。我在这里工作、生活、学习,在这里娶妻、生子,从刚来这里时青春勃发的青年到现在两鬓花白的老头,三十多年的岁月一晃而过,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我的家乡,我的第二故乡。
刚来到这里的时候,映入我眼帘的是周围从未见过的高山,山间云雾缭绕。 一条破破烂烂、坑坑洼洼的碎石公路穿街而过,装满大木头的车晃晃悠悠地从面前跑过,顿时满眼灰尘,一身泥土。路两边是高低不一的砖瓦房,有些破旧不堪,斑驳的墙壁诉说着曾经的历史记忆。离乡镇稍微远一点的地方大部分是低矮的用木头搭建的房屋,平时街面上人影稀少,只有赶场的时候,才有些人头攒动的乡镇应有的气息。我们住房外边有一条不知名的河顺着公路往很远的地方延伸,河床堆满乱石,下大雨时浑浊的河水裹着泥沙和石块奔流而下,伴随着哗哗的咆哮声向远方奔腾而去。远处的山坡上一群群的牛羊悠悠地啃食着草、树叶和树枝,到处是一片农耕和放牧的景象。
我刚工作的地方是原木段,每天从事着原木生产和采伐迹地更新造林的工作,当时我们住在用竹编和牛毛毡搭建的棚里,夏天奇热无比,冬天寒冷刺骨。远处的原始森林里时不时传来油锯的轰鸣混合着一声声顺山倒的粗犷的喊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高耸入云的山里只有一条泥巴公路通往外面,公路右边坡下的溪沟里浑浊的水从高处流向西河。
30年后又回到这里,一切都变了,变得面目全非。原来的西河成了闻名遐迩的旅游、探险之地—黑竹沟镇。原来坑坑洼洼的碎石路变成了宽且干净、整洁的沥青路;街两边的房子已按照统一规划改造成了极具彝族风味的整齐模样,随处可见的餐馆、酒楼、宾馆、民宿、超市和土特产售卖集散中心奏响乡村振兴之歌。街道干净整洁,游客纷至沓来,热闹非凡,秩序井然,大型的停车场停满了各类车辆。
一条蜿蜒的沥青路从黑竹沟镇延伸到了曾经的原木工段工棚,沥青路两边的山头地块满是人工更新的柳杉、水杉、落叶松、桦木树、喜树等针阔混交林,远远望去,郁郁葱葱,草木成林。极具彝族风情的民宿、宾馆、餐馆隐藏在青山绿水中,穿流而过的溪水清澈明亮,这里游客如织,宾客满堂。这里的彝族村民再也不用跑到很远的地方打工了,都在家经营着自己的民宿和餐馆,这里的人们已脱贫致富奔小康,满眼的笑容和幸福。
从1998年停止天然林采伐后,我们放下油锯和斧头,扛上锄头,背上背篓,装上树苗,开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真正兑现了“万千栋梁献国家,满目青山还人民”这句川南人的誓言。原来的伐木人成了今天的护林人,住进了一楼一底的管护房,喝上了经过饮水工程处理的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原木工段下的工棚原址如今成了黑竹沟景区的游客接待中心、大型停车场、迷都酒店、小木屋和露天温泉池。这里的山绵延起伏,望不到边,这里的水穿流而过,清澈见底。这里满眼都是草木成林,绿树成荫,青山绿水,蓝天白云。
这里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浮躁,这里恬静、自然、踏实,这里能喝上清冽甘甜的山泉水,这里的生活没有重金属,没有任何污染。春天,这里能吃到野外采的小根蒜、野芹菜、三月笋、青蒿等山野菜;夏天,这里能吃到天然的蜂蜜和村民自家种植的无农药、无化肥的绿色当季高山蔬菜;秋天,这里能吃到野生蘑菇、野生木耳和野核桃等;冬天,这里能吃到村民用自家种植的苞谷喂养的跑山猪肉、跑山鸡肉。这里的人豪放、纯朴、实在。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的第二故乡——原四川省川南林业局(现四川省新川南林业有限公司616林场)所在地黑竹沟镇。那弯弯的河水、青青的山岗、阵阵的花香、袅袅的炊烟、悠悠的亲情,令我神往,令我难忘。这山、这水、这树、这一望无边的绿和满眼的蓝天白云滋养着这里的彝汉儿女。
编辑:阿左挖提
责任编辑:肖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