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鹇
学名:Lophura nycthemera
科属:鸡形目雉科鹇属鸟类

拍摄地点:611林场,张永 摄
形态特征
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cm,雌鸟58-67cm,体重1150-2000克。雄鸟头部羽冠和下体呈蓝黑色,面部裸露,为鲜红色;上体和双翅为白色,自后颈或上背开始密布近似‘V’字形的黑色斑纹。雌鸟上体棕褐色或橄榄褐色,羽冠褐色,先端黑褐色,脸裸出部小,赤红色,下体亦为棕褐或橄榄褐色,胸以后微缀黑色虫蠹状斑,尾下覆羽黑褐色而具白斑 。

来源: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分布范围
白鹇分布于中国南方多个省份,包括浙江、福建、安徽、江西、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在国外,可见于缅甸东部、泰国北部和中南半岛等国家。
栖息环境
以植物幼芽、块根、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金针虫、鳞翅目昆虫和幼虫、甲虫、蚂蚁、蜗牛等动物性食物 。白鹇通常成对或组成3-6只的小群活动。白鹇生性机警,胆小怕人,受到惊吓时多从山下往山上奔跑。但在紧急情况下也会迅速飞到树上。活动多在巢域内,每日活动路线、范围、地点都较固定,多数时间都用于觅食。活动时较为安静无声,有时可听到行走时踩踏的“沙沙”声 。
生活习性
主要栖息于海拔 2000m以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在云南高黎贡山地区,则主要栖于海拔1600-2700m的山地阔叶林。尤以森林茂密,林下植物稀疏的常绿阔叶林和沟谷雨林较为常见,亦出现于针阔叶混交林和竹林内 。

来源: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生长繁殖
白鹇繁殖期 4-5 月,一雄多雌交配制度,营巢于林下灌丛间地面凹处或草丛中,每窝产卵 4-6 枚,孵化期26-28天 。
保护级别
2016年,白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等级为无危(LC) 。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评定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
观赏价值
白鹇雄鸟羽色素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常作为观赏雉类进行人工饲养,许多动物园和雉类养殖场都有饲养繁殖。在中国文化中,白鹇自古以来就是名贵的观赏鸟。
编辑:阿左挖提
责任编辑:贾首健